俄油去年油气储量替代率达到179%
朱镕基:大多数人原来预计美国经济将于明年复苏,这种预计会不会因袭击事件而改变? 索罗斯:袭击事件前,美国经济已下滑至第二阶段。
在商业模式上,银行应当建立跳出银行做银行的思路,建设综合金融、产业协作的服务平台,不断提高专业服务能力,提供具备行业针对性和客户适配性的高级解决方案,深度支持产业链、金融服务链分工与协作,并通过科技支撑以满足客户不断提升的需求层次。整体经济增速趋于放缓,实体经济景气程度降低。
需要在规划中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全面考虑银行的资源禀赋和内外环境,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改革策略。随着民营银行获批速度的加快,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逐渐放开,原有的牌照红利不复存在。而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就需要推动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使银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通过管理效率、经营水平和有效金融供给的提升,产生新的生产力跃升,真正实现对金融新常态的引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经济转型明确了主攻方向、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也为银行变革的理论和实践指明了道路。与此同时,人力资源、固定资产、系统开发等其他成本刚性上升,成本端面临系统性压力。
加入WTO使被低估的要素红利得到极大释放,使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一跃成为世界工厂。发展债务融资工具和资产证券化,降低融资成本和杠杆率。三是不断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前线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建设强大的协同能力和支持保障体系,实现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质效提升。
四是持续提升商业银行的现代化竞争力,在策略管理、金融工具、创新机制、内控管理、技术运用等方面,逐步与国际先进银行与监管标准接轨,实现银行业本身的产业升级。当前的供给侧改革是在对内经济转型升级和对外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大背景下展开的,融入全球竞争、实现高水平双向开放、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国际接轨都是应有之义,要适应全球化竞争的要求、支持实体经济在全球产业链再分工中的发展需求、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都需要持续提升银行的现代化竞争力,使金融供给和管理水平具备走出去的能力。二是以产品和业务为中心的组织管理,职能式组织架构占据主体地位。发展债务融资工具和资产证券化,降低融资成本和杠杆率。
而客户相对初级的金融需求,通过传统的同质化产品就能够满足。民间金融、产业资本、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跨界竞争正在加剧形成新的金融生态体系,银行一方面需要搭建新的竞合关系,探索新的金融与非金融服务模式,另一方面需要深度介入产业链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寻找与产业发展契合的增长点
庞大的资产规模、员工数量和分支机构使得银行组织效率相对低下,对经营活力存在较大的压抑和束缚。在考核激励上,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学习和借鉴互联网时代的组织规则和人才观念,优化现有的组织形式和激励方式,改变单一的规模考核和结果导向的绩效考核方式,构建以人为本、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管理规律的人才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员工专业素质和企业认同感,通过绩效和人文管理结合,激发从业者的内生动力。尽管多家银行提出诸如智慧经营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但并未在整个组织体系中得到真正贯彻。作为经济主体之一的商业银行,也应当清醒地判断当前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
实现中后台的管理变革和机制优化 推动银行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一环,在于改变过往以前线关系型为导向、缺乏规划和主动供给能力的业务模式,这就需要提升中后台的决策效果、规划能力和服务水平,在管理和激励考核方面建立符合银行供给侧改革要求的生产关系,最终建立完善科学高效的决策协调机制、强大专业的规划引领机制、正向引导的考核激励机制和素质过硬的支持保障体系,全面提高要素生产率。此外,受传统流程和风险管理限制,产品迭代升级的周期缓慢,与客户需求的升级速度形成了鲜明反差。激发市场端的供给活力和服务水平 探索尝试通过事业部制改革、分行特色化转型等方式,紧跟产业和区域政策方向,进一步贴近行业和区域经济,建立专业化的行业金融专家队伍,聆听和挖掘客户深层次需求,提供增值服务和专业咨询,设计符合行业特性、企业特点、客户特质的金融解决方案。商业银行传统模式的终结 当前,支持银行过往发展的各项红利开始逐渐消失,对银行的要素效率提升、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提出了新的挑战。
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产业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导向、金融模式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适度向经营单位下放创新权限,鼓励其在总行业务框架下自主创新,高效应对市场变化。政府部门乐于放大债务拉动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刺激全社会需求扩张。
过往经济模式下的银行管理逻辑 与发展模式相匹配的是银行粗放的管理模式,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追随策略为主的战略管理,同质化竞争成为商业银行的普遍选择。三是以规模和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短期业绩提升成为判断经营成败的标尺。从根本上转变经营理念和服务文化 作为银行从业人员,应当深刻学习领会国家十三五规划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理解银行供给侧改革对于国家战略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入认识经济新常态、适应市场新常态,增加紧迫感和使命感。建立经营单位反映市场信息或商业模式的常设渠道,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动态。四是以约束和物质激励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营销和关系型人才受到重视,知识资本被严重低估。产业融合与技术升级的变革,要求银行把握产业发展大势,加速从注重单一的存贷汇、类授信产品和有形服务,向提供适应产业跨界竞争的顾问式、融智式、互联网式的解决方案转变,满足新经济形势下客户的全资产负债管理、财富管理、资本运作、创新孵化、产业链组织和交易管理、行业解决方案咨询与撮合、数据分析、信息技术服务等一系列高层次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
银行需要对过往简单基于业务本位的条线或矩阵管理进行优化,探索建设适应当前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具备灵活机制和协作能力的管理架构,实现对于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和协同效应。而个人部门方面,居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但由于长期的投资渠道不畅和理财意识不足,个人投资消费仍然以储蓄和保本理财等单一金融产品为主,而信贷需求则大多集中于住房消费贷款、个人信用贷款和信用卡等业务。
而客户相对初级的金融需求,通过传统的同质化产品就能够满足。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产业链分工面临调整,新的产业变革和经济增长点尚待形成。
商业银行旧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建立在追求规模而非追求卓越的逻辑上,对数量的关注超过了对质量的关注。三是不断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前线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建设强大的协同能力和支持保障体系,实现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质效提升。
二是深度挖掘新形势下的客户需求变化,通过高适配性的金融创新和服务提升,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同时,要有效降低成本。民间金融、产业资本、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跨界竞争正在加剧形成新的金融生态体系,银行一方面需要搭建新的竞合关系,探索新的金融与非金融服务模式,另一方面需要深度介入产业链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寻找与产业发展契合的增长点。二是以产品和业务为中心的组织管理,职能式组织架构占据主体地位。
在新技术的驱动下,客户的商业模式、发展模式、金融需求都将发生持续而深刻的变革。金融业市场化改革加速,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多主体、多层次、多领域的综合性金融市场格局日渐形成。
建立以客户需求、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为准则的评价机制,营造全员为客户服务的良好氛围。国家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解读,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这一时期,商业银行的主要矛盾日益表现为客户不断升级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与银行落后的服务和组织能力之间的矛盾。一是大力矫正过往模式下的金融资源配置扭曲。
存贷利率上限的取消,意味着商业银行过往的低成本负债优势面临瓦解,资金成本上升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而企业的投资支出也迅速增长,杠杆率和资产负债表快速放大。需要在实施中科学决策、系统引导、把握节奏,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布局与节奏 推动商业银行的供给侧改革,是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形势下,银行经营者所作出的全新探索和尝试。
中国制造2025与信息化融合、国家信息化等发展规划的紧密实施,以工业4.0、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变革,正在深刻改变着国家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商业模式与竞争方式。过往经济模式下的银行经营逻辑 纵观过往十年,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改革红利大大激活了压抑已久的市场需求。
在边界清晰、激励政策合理的前提下,适度激活事业部、专营机构、分行间的良性竞争,通过科学机制和队伍建设来激发前端的服务热情和创造力。五是以传统贷款审批和信用风险管理为主的风险管理,主动经营风险的理念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在商业银行原有的需求侧被动经营模式下,来自需求侧的产能过剩、债务过剩必然导致低效资产过剩,这就要求银行加快调整,及时出清。传统商业银行相对保守的文化氛围,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较低,内部创新动力普遍不足。